纪检人风采
谨守家风 培育元气
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浏览次数: 发布时间:2017-10-12

 

  在不到百年的时间里,一个村竟然涌现出中科院院士、解放军上将、教授、副教授、博士、硕士等300余名。中科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、博士生导师熊大闰,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熊光楞,德国马尔堡大学教授、博士生导师熊光明等,都是从这里走出来。

  这就是位于江西南昌县冈上乡境内的月池熊氏小村庄,遐迩闻名的“教授村”。

  一个小村庄为何能在这么短时间内走出如此多的优秀人才?这不得不引人深思。熊氏后人直言道:“教授村的形成,我认为最主要还是得益于心远中学创始人熊育鍚先生。”

  熊育鍚(1868-1942年),字纯如,南昌县冈上镇月池村人,近代著名爱国教育家、江西近代教育创始人。“惓惓以倡办新学,作育人才为己任”。他一生破家纾财,倾注毕生心血兴办教育,曾创办心远小学、心远中学、心远大学等。其中,心远中学与当时长沙的“民德中学”、天津的“南开中学”并称为国内三大私立中学,培育了陈寅恪、饶毓泰、吴有训、熊正理、胡先骕、傅抱石、邹韬奋、袁玉冰、黄道等一大批名人。对此,严复在给熊育鍚的信函中予以很高评价:“贤弟生平以教育为唯一之业,极深佩叹”“舍身忘家,以教育后起为已任,此真圣贤用心,而为国家洪福”。

  “天下之本在国,国之本在家,家之本在身”。

  爱国务实

  爱国务实是一股永不衰竭的精神涌流,有了它的丰润,必能描绘大写的人生、成就不凡的业绩。熊育鍚20岁以前曾应童子试,举秀才,补“增生”。此后,他大量阅读范仲淹、张载、朱熹、王阳明、张居正、王夫之等人的著作而思想境界大开,遂绝意仕进,不再参加科举考试。晚清至民国时期,在“西学东渐”思潮的激荡下,熊育鍚“读康南海、梁任公、谭复生诸先生所著书,憬然知旧学之不可专治,西洋学问之可贵”,并极力推崇严复的学术思想和社会理念,从而选定了一条“科教救国”之道,决心以兴办新式学校来培养新型人才,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。他自撰“钩金虽小无他质,蚁力式微总耐长”一联以自警自励,表现出远大的志向和深厚的家国情怀。

  受儒学、理学的深远影响,“爱国务实”的价值取向在熊育鍚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。熊育鍚曾担任江西省教育会副会长、省教育司司长、临时省政府委员等职,一生参与过许多政治活动,他曾说:“吾人不可无政治兴趣,但不可有政治野心”。他注重探讨“古今中外得失,兴亡治乱之故”,进而形成了他积极入世的基本态度。早在1918年,熊育鍚从日本考察回国时,就对日本必然侵略中国作了准确预测,他发表演讲说:“盖彼邦区区之岛,幅员既狭,物产亦啬,无煤无铁供其科学上之应用,势非实行其侵略主义不为功,故虎视狼贪而思染指于大陆”,告诫大家要有民族危机感,对此“蕞尔小国”应保持高度警惕。

  爱国务实的逻辑起点在于家风的养成。熊育鍚家教从大处着眼,小处着手。他育有8子3女。作为大家庭的家长,熊育鍚每逢周末,都要召集全家人聚会,讲解国家形势、探讨社会现状以及做人处事的道理等。熊育鍚家教严格,他常告诫家人不要打着他的招牌在外干不好的事情。在日常生活中,他对家人的管束也很严格。除了过年,平日家里(包括家族)不允许打牌,如果发现,必严加管教。他认为打牌浪费时间,消磨意志,腐蚀心灵,丧失志气。他还打比方说,“你们还有闲情逸致搓麻将,有这功夫不如洗木炭去。黑木炭洗得白吗?这麻将摞起来,推倒又洗,什么时候才能洗干净!”

  把个人价值寄托在对国家民族的大爱与奋斗中,足以见证一个人的无私情怀。熊育鍚以自己切身体验深感中国之积弱,他教育大家无论做什么事,包括对学业和工作的选择,都不要先考虑自己,而要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。他鼓励大家要关心国事,把读书求学同将来改造社会、振兴国家联系起来,将来像“蔡(锷)、黄(兴)诸公,为国家建功立业”。在专业的选择上,他力主攻读理工科。其次子熊正理,自幼好诗文,颇具文学素养,然而在其影响下,赴美留学,获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理学院硕士学位,学成后毅然回到祖国,是湖南大学物理系创建者,建国后历任武昌华中工学院、湖南师范学院物理系教授,培养了不少人才,如吴有训、严济慈、施汝为等。其侄子熊正瑾,四川大学教授,曾在美国和闻一多、梁实秋等一起创办“中华戏剧改进社”,是最早演出文明戏的人。其长孙熊大开在心远中学即将毕业时,他特地嘱咐要报考理工科。熊大开后来考进三江文理学院,攻读土木工程专业,后任水利系统教授级高级工程师。

  崇文尚学

  教育、读书、知识,这是熊氏家族血脉相传的基因,也是熊氏家族鲜明的文化特征。熊育鍚的曾祖父熊世昌做了一辈子乡村教师,是当地的庶族寒门,但他“嗜读书,尝手持一篇,坐檐下,陈雪压屋将圮,犹展诵不绝”。作为一个知书识礼的封建知识分子,他比一般民众更关注后代的命运。晚年,熊世昌曾召集三个儿子詠和、论和、谏和谆谆嘱咐:“将来每房至少得有一人读书。”而这样一句听起来极普通不过的话,却像金科玉律般深深刻在子孙后代的心底,成为世代相传的“家训”。

  熊世昌家中十余口人,仅靠其微薄的塾资维持,入不敷出,之后,他的三个儿子走上了经商之路,家境渐渐宽裕。他们注重加强宗族建设,频频致力于地方公益事业。为鼓励族中子弟治举业,詠和之子禧祖还设立了“心远堂”,并兴建读书楼与购置大批书籍等,以实现熊家子弟读书之夙愿。熊育鍚父亲熊光祖年轻时外出经商,在修水经营熊氏产业,时逢太平军攻占修水,他在“危城中逃出,惊悸得心疾,不能治生”。母亲黄太夫人不仅把家里安排得井井有条,更可贵的是秉承了熊家重视教育的家风。她自己布衣粗食,十分简朴,甚至缩减对客人的招待,然而对丈夫和子女们精心照料,毫不吝惜。

  熊育鍚一生勤学不已,广泛涉猎古今中外各种书籍。每日晨起后及就寝前,必读数页书籍。他读书甚为仔细,边读边批注圈点。熊育鍚对子女的教育十分关心,尽可能为他们提供优越的学习条件。他平时很忙,但只要有时间,就给孩子们批改诗文,还常在一起交流学习和修身养性的心得体会。他鼓励大胆质疑,具有教育家的雅量和气度。其子女一般都读完了心远中学,多数读了大学。

  熊氏子弟读书求学蔚然成风,这种风气又由熊氏子弟扩展及女性族人,后来甚至连嫁进熊家的媳妇也都要求读书学文化识礼仪,以便更好地教育后人。

  出于教育家的天性,熊育鍚有一种习惯,他平常随身携带一本手册,随时记载学生的才能、专长以及性格等,作为培育的参考。比如:发现某人在某方面的潜能,既赞叹不已又到处宣扬。他说:“爱才不局限于自己的亲朋好友和学生,即便是素不相识的人才,他也同样是见贤如不及,或延揽或举荐,虽力不能用者,也必会奖掖有加。”

  “我曹爱国起求学,德体智育须交修”。熊育鍚绝非冬烘学究。他反复叮嘱子孙要注重体育。熊正理在心远中学就读时便是省内的篮球名将;熊大开在心远中学就读时喜爱多项运动,比如篮球、排球、田径,且担任校篮球队队长。

  质朴真诚

  月池熊家村的家规这样写道:“律为首,孝为先。和为贵,善为本,亏待自己,必有后福,亏让谦和,祖辈兴昌”。熊育鍚通过言传身教让优良家风得以传承。他很重视自己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,凡要求孩子做到的,先要求自己做到。他自奉节俭,但对读书好的熊氏子弟、熊家外亲以及其他学生因家境贫困不能升学的,他都倾囊相助,使其得以深造。他生前收入并不多,除少量的开销外,大都用于办学和接济他人上。

  “桃李不言,下自成蹊”。平时,登门或写信请求他解决各种问题的人络绎不绝。他谆笃守信,对于别人的请托,凡是认为属于合理的他都会出面帮助;对待私人来函,他总是及时回复。南昌县冈上近郊的很多农民有事都乐于找他帮忙。若遇上吃饭的时间,他必请客人与他一道坐在上席,叫子孙们给添饭。直至去世前,他身无长物,连殡葬费都是由子孙们凑齐的。

  熊育鍚质朴率真的一个重要方面,就是表现在他从不替子孙谋财置产,从不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子孙谋官。他认为,“世家大族,虽佳弟子亦不过谨守门户……富贵足以遗害子孙明矣”。他力主让子孙们以自己的才能和工作自立自强于社会。重教为根,廉洁为本。鲁涤平在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期间,曾主动提议要把江西省最大的水路税收站——九江的湖口“卡子”(湖口系长江与赣江流经鄱阳湖的交接口,是江西与上海、武汉等地货物运输的必经之地,当时江西的铁路、公路尚不发达,主要的货物运输要靠水路,而来往的货船都要在此交纳厘税)的“肥缺”让给熊育鍚,并请求他派遣熊家成员来管理。熊育鍚却推辞说:“我们熊家的人不愿意发财。”其长子熊正珍,心远中学毕业后没考上大学,长期在省政府当文书抄写员,他也没有利用自己的地位和影响为儿子谋取一个更好的职位。熊育鍚的晚年,正值抗战时期,这一期间,尽管他身体每况愈下,但他仍把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为心远中学和救济难民的事宜上。在熊育鍚的影响下,其子孙后代大都养成了诚实坚韧、耿直清廉的品德。

  “忠厚传家久,诗书济世长”。熊育鍚以其优良家风和高尚的道德风范,哺育滋养了熊家弟子的成长。熊氏后裔人才辈出,造就了一个名播海内外的名门望族。良好家风,如春夜喜雨润物无声,荫泽后世代代受益,孕育出社会细胞的美丽与精彩,成为助推宏伟“中国梦”的强大精神动力。(戴和杰 何剑芳)

上一篇:没有了

版权所有:365bet365体育在线投注   地址:武平县平川镇政府路51号(县委机关大院)  举报电话:0597-4822347